拼音:Tu
郡望:豫章郡
名人:涂惲,涂瑞,涂天相,涂天望
勝跡:缺
文獻:云陽涂氏族譜
歷史:涂姓人口在臺灣排名第八十三位。在古代,有河名涂河(今滁河,起源于安徽省滁縣,流經江蘇、江西等省入海)。居住在涂河兩岸的 居民是涂姓氏的最早起源者。因此,整個河流的兩岸都有以涂為姓氏的人。相傳上古的先帝禹,曾娶了一涂山氏的部落領袖的女兒為妻,而涂山氏的后代,多以“涂山”二字為姓,并不單姓“涂”。后來,在發展過程中,因適應習慣而改成了單姓“涂”氏。 春秋時期,晉國執政荀林父的弟弟被封在智(今山西省永濟縣北),其子瑩就改姓后為智瑩。智瑩有個曾孫名為智徐吾任涂水縣(今山西榆次西南)大夫,他的子孫就以祖先執政的邑名為姓,稱為涂氏。姓氏族譜箋釋:系出涂山氏;晉新吳侯涂欽渡江至豫章,為東南涂氏之祖。通志氏族略:南昌洪川有涂氏,因水為姓。
補充資料:
姓氏起源:
由于涂氏家族的祖先,世居在涂水之旁,故有“以水為姓”。涂氏的后代子孫,皆“以水為姓”,將這一“涂姓”傳延下來,同時,也為中國的姓源,開創了“以水為姓”的先例。
源于涂水流域的涂氏,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,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,而且,不幾代就出現在江西的南昌一帶,躍居于當地其他諸 姓之上,在南昌扎下穩固的基業。
聚集地:
遷徙分布
歷史上也有史家提出,涂氏不是源于江南,與涂河無關,而是從中原搬遷過來的。指出:“系出涂山氏。晉新吳侯涂欽渡江南至豫,為東南涂氏之祖。”(見《姓氏族譜箋釋》)這里指的“涂山氏”,很可能是上古時期一個諸侯的名號,從《史記帝王世紀》中記載,夏禹曾娶涂山氏之女為妻一說,也可看出是一名號,而非真實姓名。有關當時涂山氏的所居之地,楞來眾說不一。《左傳哀公七年》:“禹合諸侯于涂山,”現為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東岸。《越絕書記地傳》:“涂山者,禹所娶妻之山也。去縣五十里,”原直在今浙江紹興西北。不過,以《清一統志》所指,當是今安徽一說。這一說,被后人廣為采信。如按“涂山氏”一說,涂氏的姓源就要追溯到三千多年之前的大禹之時。這樣,那涂氏也是中國一個源淵流長的姓氏了。只可惜缺少更為詳細的史料記載。
臺灣的涂氏族人,大都來自大陸廣東。現散居在臺灣各地,而以嘉義、臺南、彰化等 縣為最多。在臺灣是喬為第六十五位的大姓。涂氏從廣東遷臺與其他姓氏的不同之處是聚族而來,不是單獨徙遷,清康熙年間,朱一貴在臺灣率眾起義時,有廣東義民徐延澡、涂定思、徐華?、徐定偉等人聚族東渡,落藉居于臺灣下淡水港,成為臺灣的涂姓先祖。
堂號
豫章號:古時南昌,舊稱豫章。涂氏在此聚族繁衍,使“豫章”也成為涂氏的源地之一。現在,每每提到涂氏,史家都認為它是“以水為氏,望出豫章”。時至今日,中國的涂氏族人,仍世代沿襲著“豫章”的堂名,正是出于此故。
歷史名人:
涂大經:為宋高宗南渡后紹興年間的金榜進士。
涂晉生,以《四書斷疑》、《易義矜式》等易學專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。
明時的名士有涂榮臺,也是榮載史冊的人物。
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,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,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,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,您現在查詢的是涂姓來源,涂姓起源,涂氏的由來。
喜蜜滋算命小貼示:涂姓的來源在線查詢服務僅供參考,相關內容來自中華傳統民俗的一些測算方法,並非科學研究成果,按此操作後果自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