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Hong
郡望:敦煌郡
名人:洪適,洪遵,洪邁,洪升,洪秀全
勝跡:缺
文獻:丹陽洪氏宗譜
歷史:洪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,在臺灣位列百家姓第十五位。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居住在黃河兩岸,稱為共工氏,是炎帝的傳人。他性格剛烈而好戰,傳下來共工用頭去撞不周山,使天空傾斜,天下大水泛濫的故事。而事實上共工氏善于治水,其首領被尊為水神,從黃帝時起就擔任治理水利的官職。后來大禹治水時,共工氏卻不予合作。大禹就聚集天下諸侯打敗共工氏,并將他們流放到江南的蠻荒之地。共工氏為了避仇,就在共字邊上加了個水字旁,稱自己為洪氏。唐朝時候又有一支洪姓,因為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弘,天下姓弘的人為了避諱,便改為同音字洪,成為洪姓得另一支來源。在古代,洪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敦煌。
補充資料:
姓氏起源:
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后--共工的后代。共工本姓共氏,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,被人們尊為水神。顓頊帝時,共工起兵爭天下,后失敗。傳說他失敗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。到大禹時,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,大禹鎮壓了他們后,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,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,為了讓后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,就給共字加上水旁,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,這樣就形成了洪姓。以國為姓。西周時,有人被封到共,建立共國,稱為共伯。春秋時,共國被衛國所滅。共伯的后代就用國名"共"作為自己的姓氏。后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。
為避諱改姓洪。如豫章宏氏,為避唐明皇忌諱,改姓洪。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、劉弘果二人,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,遂改"弘"為"洪",并改劉姓為洪姓。
聚集地:
遷徙分布
現今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地區(即古“九州”之一的幽州),洪姓在先秦時期是以“共氏”的面目出現的,在秦漢之后才為“洪氏”所代替,并逐漸由北到南,至隋唐之時,皖、贛一帶已有許多洪姓人家了。幽州洪姓南遷是因為當時南北朝的五胡亂華,導致民族大遷移。洪氏在江南人數聚增,還有江西豫章(今南昌)弘氏改姓為洪。從上看來歷史上洪氏有三個支系組成: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;二是唐明皇時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;三是唐德宗時江蘇武進的弘氏改姓洪氏。三支中以共工氏最為源遠流長。這三支均活躍于南方各處,并成為南方的望族之一。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較少見了。
臺灣的洪姓位居十七,也是屬名門望族之列。洪氏的分布以嘉義為最多,其次是臺中、南投,再為澎湖等地。他們主要來自福建,在永歷二十八年(公元1674年),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率徐降華等七人,從閩來臺旗后捕魚,以后在次修建始祖宮。以后有福建人來臺。
堂號
"雙忠堂":宋代洪皓,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。金人扣留了他,他堅決不屈服。被扣15年中,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,人們把他比作蘇武。他的兒子洪邁,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,金人強迫他稱"陪臣"(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,自稱陪臣),他堅決拒絕,因此被金人拘留。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,人稱"父子雙忠"。
歷史名人:
洪秀全:清朝人。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"拜上帝會",自稱是"天帝"次子。著有《原道救世歌》、《原道醒世訓》等。1851年,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、馮云山、蕭朝貴、韋昌輝、石達開等起義,建號太平天國,洪秀全稱天王。太平天國十四年,洪秀全病逝,不久,天京陷落,起義失敗。
洪 適:宋代名醫。洪皓之子,少時聰慧。與弟洪遵、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,時稱"三洪"。以文章著稱于時,好收藏金石拓本,并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。
洪亮吉:清代學者兼文學家。乾隆進士,任翰林院編修。工篆書,著有《洪北江全集》。
洪咨夔:南宋詩人。嘉定進士,官至刑部尚書,翰林學士。
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,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,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,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,您現在查詢的是洪姓來源,洪姓起源,洪氏的由來。
喜蜜滋算命小貼示:洪姓的來源在線查詢服務僅供參考,相關內容來自中華傳統民俗的一些測算方法,並非科學研究成果,按此操作後果自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