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Tzui
郡望:博陵郡
名人:崔琦,崔灝,崔子忠,崔健
勝跡:缺
文獻:仙源崔敦五堂支譜
歷史:在大陸,崔姓是第七十四大姓,但是在臺灣,崔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。遠祖始于西周時期,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,被分封于齊國,為公爵,傳到齊丁公時,他有兩個兒子,他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姜季子,但是,他辭讓不受,讓位給胞弟叔乙。叔乙即位后,把崔邑(今山東章丘西北)一帶的地方封給他,讓他居住。從此,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,并以“崔”為姓。因此,崔姓起源于齊國公族之姓,姜姓。崔氏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,直到春秋齊景公時,崔杼在政治斗爭中失敗,崔氏遂遷出齊國,避居魯國。到了秦朝時候,崔氏族的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。到了漢朝時,崔業繼承了這一爵位,并且在清河東武城(今河北清河東北)定居下來。崔業的弟弟崔仲牟,另居博陵安平。此兩人的后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代時候發展成大族,名人輩出,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。后來這兩支崔姓氏族發展遷徙,又進一步分出鄭州崔氏,鄢陵崔氏,齊州崔氏,青州崔氏等,僅僅在隋唐兩代,崔氏就出了二十三位宰相;與盧、李、鄭、王并稱為五大著姓。
補充資料:
姓氏起源:
崔姓出自于西周時期的齊國,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,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。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,崔氏出自姜姓。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,建都于臨淄(今山東淄博市),開國君主是呂尚。呂尚本來姓姜,因為他的先祖被封于呂(今河南南陽),從其封姓,故稱為呂尚。呂尚的兒子丁公佶,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,他的嫡子叫季子,本來應該繼承君位,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(即乙公得),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(今山東章丘縣西北),后來以邑為氏,就是崔氏。
而這位丁公佶,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。由此可見,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,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。他們的得姓,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歷史了。
聚集地:
崔氏發源于山東省境內。其后在漢晉南北朝、隋唐這段漫長的時期里,一直稱盛于清和、博陵兩部之間的武城安平兩地。其間,崔氏還繁衍到了河南、陜西、山西、甘肅等省。
西晉時被列為北方氏族之首。
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遷,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等省。
宋代時,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。
東漢末年的時候,軍閥混戰,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亂入朝鮮,后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;西晉至唐代,崔氏還分布于今山西、浙江、江蘇、廣西、安徽、陜西、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;宋代以后,崔氏分布地更廣,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。
堂號
孟氏的堂號主要有"噤李堂"。"噤李"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。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,在樓上題了一首詩,文情俱佳。后來李白也游黃鶴樓,見到崔顥的詩,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,只是吟道:"眼前好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!"
歷史名人:
崔氏對歷史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,人才輩出,史不絕書。
東漢有文學家崔洇、書法家崔瑗、政治家崔是,都是涿郡安平(今屬河北)人。
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(今山東武城縣),如北魏有崔宏,官至史部尚書,封白馬公;崔浩,官至司徒。經學家崔靈恩,精通三禮三傳,初仕北魏,后來回歸南朝梁,為國子博士,死于桂州,任刺史。
北魏有史學家崔宏。在唐代,崔氏出了三位詩人:崔國輔,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,另一說法是吳郡(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)人;崔顥,汴州(今河南開封市)人;崔護,博陵(郡治今河北定縣)人;任宰相的多達27人。(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》中說:"崔氏定著十房……宰相二十三人",該書《校勘記》又增補了4人,共27人),于此可見唐代崔氏地位顯赫之一斑。
北宋有畫家崔白,濠梁(今安徽鳳陽東)人,擅于畫花竹、禽鳥,尤其工于秋荷鳧雁,設色比較淡,改變了宋初畫院流行的黃筌父子濃艷細密的畫風。王安石曾經作詩贊揚他"莫道今人不如古"。還有經學家崔子方,浩陵(今屬四川)人。
明末有畫家崔子忠。清代有學者崔述。
近代有經學家崔適。
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,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,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,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,您現在查詢的是崔姓來源,崔姓起源,崔氏的由來。
喜蜜滋算命小貼示:崔姓的來源在線查詢服務僅供參考,相關內容來自中華傳統民俗的一些測算方法,並非科學研究成果,按此操作後果自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