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Kong
郡望:東魯郡
名人:孔子,孔融,孔尚任,孔祥熙,孔德成
勝跡:山東曲阜孔府
文獻:孔子世家譜
歷史:孔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二大姓,在臺灣,孔姓并沒有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。孔姓來源很多,最古老的一支支派的遠祖,是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貴族的后代,追溯上去,則于黃帝和商朝的創立者有關。黃帝的裔孫叫“契”,是商朝的始祖,以“子”為姓,傳到第十四代時,商部落的首領就是商湯,名履,字太乙。他的子孫中,有些人為了紀念他,將商朝之姓“子”字,和商湯字中的“乙”字合并起來,改變一下,成為孔姓。這支孔姓起源于子姓。 發展和演變:孔姓還有許多其他來源。在商朝滅亡后,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被周成王分封于宋(今河南商丘南),傳了幾代,到了宋厲公,他的哥哥叫弗父何,弗父何有一個孫子叫嘉,字孔父,史稱孔父嘉,在宋國任大司馬,后來,他被權臣華督殺害了。他的兒子于是逃亡到魯國。他年長以后,為了紀念生父,便以父親字中的“孔”為姓。偉大的哲學家,思想家孔子就是這支孔姓的后代。這支孔姓也是起源于子姓。此外,據史書載,黃帝時候,有史官孔甲,他的后代也有姓孔的。另外,春秋時,鄭國的貴族公子喜,字子孔,他的后人也有以孔為姓的。當然,由于出了孔子,孔子所居住的魯國成為了孔姓的一大郡望。此外,孔子的后人有一部分后來南遷到會稽(今浙江紹興),因此,會稽也成為孔姓的一大郡望。歷代皇帝對至圣先師孔子,不但累加封號,更欽賜孔子裔孫世系字輩譜〈昭穆〉:希、伯、公、彥、承、宏、聞、貞、尚、衍〈明洪武時〉;星、毓、傳、繼、廣、昭、憲、慶、繁、祥〈清乾隆時〉;令、德、維、垂、佑、欽、紹、念、顯、揚〈清道光時〉。
補充資料:
姓氏起源:
關于孔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:
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。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,因當時有個史官,叫孔甲,曾經作《盤盂》一書,但是因為孔甲之后沒有孔姓世系資料,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于子姓,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:
跟據宋代的《廣韻》記載,契是商族的始祖,為子姓,歷經十四代,傳到成湯,滅下桀,建都于亳。成湯是一個圣明的君主,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"子"以他字中的"乙"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。
據唐人林寶《元和姓篡》所說,西周初期,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,為子姓。微子啟死后,其弟衍繼位。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,是宋國上卿。其子名嘉,字孔父,史稱孔父嘉。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后代,以孔為氏,就形成了這支孔氏。
另據《姓考》等書的記載,春秋時期鄭國(今河南新鄭)有出自姬姓的孔氏,衛國(今河南滑縣東)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,陳國(今河南淮陽)有出自媯姓的孔氏。
聚集地:
遷徙分布
孔姓最初的發源地之一應該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。到孔父嘉的后代因為避禍逃奔到魯國,并且在魯國定居了下來,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東遷了。這次東遷意義很大,以至后世魯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。
從漢代開始,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,孔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。但是,由于官職調遣、戰亂等的原因,有許多人從今天的山東、河南向其他省遷徙。
西漢時,孔子襄曾任長沙太守,孔氏還有遷至今陜西的。
東漢時,河北、河南、廣東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跡,東漢末孔潛一族在浙江紹興發展為望族。北宋末年靖康之變的時候,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氏南渡,賜地衢州。
宋、明時期,北方的山西、遼寧等省,南方的江蘇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。
清代以后,孔氏不僅遍布全國各地,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。今天美國、加拿大以及東南亞、西歐一些國家都有孔姓華人。
三、堂號
有"闋里堂"和"至圣堂"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。孔子生于闋里,是歷史上的"大成至圣"。
四、家乘譜牒
歷史名人:
歷史名人
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。名人輩出,史不絕書。
孔子,名丘,春秋時期魯國人,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,儒家的創始者。他晚年致力于教育,據傳有弟子三千人。他曾刪修《春秋》,整理《詩》、《書》等。在哲學上、政治上,他建立了一套以"仁"為核心的思想體系,自漢以后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,影響極大,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。戰國、秦漢間的大商人孔氏,經營冶鐵業富至數千金。
西漢時,南陽人孔僅,大冶鐵商出身,武帝時任大農丞,后任任大司農;經學家孔安國,丞相孔光。
東漢有泰山都尉孔廟,其子孔融,漢末文學家,是"建安七子"之一。
南朝齊有文學家孔稚圭。
唐代有經學家孔穎達,河中陜華等州招討使孔巢父;僖宗、昭宗兩朝宰相孔緯。
北宋有說唱藝人孔三傳,曾經首創諸宮調。
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,戲曲作家孔尚任,經學家、音樂學家,數學家孔廣森。
近代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,衛生部顧問、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,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孔慶三,新時期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。
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,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,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,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,您現在查詢的是孔姓來源,孔姓起源,孔氏的由來。
喜蜜滋算命小貼示:孔姓的來源在線查詢服務僅供參考,相關內容來自中華傳統民俗的一些測算方法,並非科學研究成果,按此操作後果自負!